伊万诺夫 Ivanov
伊万诺夫(俄语和保加利亚语:Ивано́в,拉丁转写:Ivanov)是俄罗斯和保加利亚最常见的姓氏之一。(Ivan与英语中的John相对应,而Ivanov则与John's相对应)
以下为以此为姓氏的人:
谢尔盖·伊万诺夫
瓦连金·伊万诺夫
格奥尔基·伊万诺夫
尼古拉·伊万诺夫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
主要人物关系表父亲 彼什科夫(手工业者,老实、本分)母亲 (善良的下层妇女)继父 (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外祖父 卡希林(凶狠、残暴)外祖母 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阿廖沙 大舅舅 米哈伊尔(自私自利)小舅舅 雅科夫 (自私自利)舅母 纳塔利娜(温柔、怯弱)表哥 雅科不的萨沙(顺受、麻木)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沉默、忧郁)伙伴 茨冈(弃儿)老匠人 格里高里(正直本分)麻脸保姆 房客“好事情”(知识渊博)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之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之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昼》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丘 *** 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流放回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拿起笔进行创作。经过了长期身体和心灵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生活的反思更为深刻,思想也更为深邃。从1861年起,他先后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 *** 》、《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作品。
其中,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而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远远走出俄国以外。现实主义派的作家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营养,现代派作家则把他的作品奉为经典,而称他本人为他们的先驱和导师。
西方文学评论界对他的评价之高,令人咋舌。
他的艺术才华,连对他批判最为尖锐的革命作家,也是无法否认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就说过他是“最伟大的天才”,“就艺术表现力而言,他的才华恐怕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村上春树则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作家评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开首所引作家奥陀耶夫斯基公爵的一段反讽的话实际已经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全部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之一是不肯写“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却爱把地底下一切埋藏着的东西翻将出来”;第二是引发和 *** 读者思考:“读了这些东西,就不由自主地要思考”。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禁止他们写作,干脆完全地禁止他们写作”,但即便人们暂时不被允许思考或缺乏材料思考,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是人们终究要思考,或者就在行动中爆发。
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前期小说中的主人公还不是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形象,他们的思想还不具有深刻的时代和永恒的内容,他们的思想还是片断的,或者是内容不清楚的,他们还不是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都还是在独自行进,而没有与其他作为人物的思想展开对话和交锋。在此,思想还是单数而不是复数,甚至经常是片断的、零碎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指出他们身上一些和后来思想者形象类似的特征:例如弱于行动,不易合群,似乎总是在他人的视线之下局促不安,紧张而富于变化,不断转折,提出一种想法之后又加以反诘,不敢自信,自相冲突,这种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了濒临人格分裂的疯狂地步等等。亦即,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显示出一种思想的暧昧性和问题性。
确实,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为思想者出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小说”类型,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孕育和生长的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的、注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深受果戈理风格的影响,并承继了他对小人物的怜悯和同情。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的基调只是怜悯,默默的、孤独的怜悯,后期作品才加上了渴望,与时代、永恒对话的渴望。早期小说中的人物感觉丰富、感情细腻、意识流动、心理变化多端,但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思想力,甚至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才智,他们大都是相当普通、地位低下而又对自尊极其敏感,心肠善良而又有时表现怪诞的小人物。他们有时也表达了一些思想,如《穷人》中的男主人公杰武什金也表述过自己一些关于社会正义、公民德性的思考,但这些思想总的说来是散漫的、不连贯的、转瞬即逝的,主人公主要是在倾诉自己的感情,叙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里表现的主要是一种倾诉的风格,是向对方倾诉,而不是与对方争论和对话,也不是把思想的过程或思考的结果告诉对方,不是发表哲理的议论,而主要是谈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确实,一个他人、一个对方总是存在的,这或者是一个可倾诉自己感情的对象,或者是一种异己的、嘲弄的眼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似乎总在他人的眼光下感到不自在,总是要不断为自己辩解,不断说明、交代、暴露自己而又试图掩盖。这些心理活动已经具有一些后来思想者的特点,但尚未上升到思考根本问题的层次。
陀思妥耶夫斯基18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标志着一种作者对自身的超越,标志着西伯利亚苦役之后的恢复期已经结束,他开始迈向新的更高台阶。他早期的处女作《穷人》出手不凡,使他一开始就可以跻身于当时(四十年代)俄国更好的作家之列;而这本书以及大致与之同时发表的《死屋手记》,则已开始使他进入世界更好的作家之列,《地下室手记》更稳固地奠定了他的这一新的世界文学的地位。也正是大致在这一时期,他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大师一起使俄国文学具有了一种世界性,使俄国文学的高峰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学的高峰。
在《死屋手记》中,包含着大量作者在苦役生活中凝结成的深刻思想,由于它们是直接来自更底层应当说弥足珍贵。《死屋手记》的记述者“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且是一个思想者,但仍主要是一个独白者,是一个叙说自己通过痛苦所认定或肯定的思想的人,而尚非一个对话者,尚非一个叙说自己所感到的思想矛盾和困惑的人。
真正构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典型的思想者的诞生是在《地下室手记》中,只是在地下室人身上,后来思想者的一些主要特点才充分淋漓地表现出来:例如思想的转折性,不断跳跃,不断地意识到他人在场(那怕在这里他人是采取“潜在的在场“的方式);不断把问题推到极端,言辞激烈、充满挑衅性而有时又迅速、全盘地撤退……而其中心的意旨是强调人的极其阴深的复杂性,人的有限性和非理性,强调人的个性,向欧几米德的的理性挑战,向廉价的、蚁穴的幸福挑战。这是一种“地下室的思想”,是一种“晚上的思想”。其中之一章“地下室”约数十页完全是表达地下室人那相当混乱、阴郁,但仍有一条主线和一种隐秘的期望的思想。第二章“雨夹雪”则在回顾自己过去与人的交往,一次聚会对一个 *** 的始救终弃、始善终恶的故事中继续阐述“我”的感觉与思想。
但是,将地下室人的思想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完全等同是不合适的,而且,这个思想者虽然已经强烈地显示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的思想者类型的形式特征,也还没有说出这一类型所欲说出的思想的全部甚至主要部分。地下室人的思想主要还是攻击性的、否定性和破坏性的,它攻击工具理性、攻击功利主义,对人在理性方面的有限性的强调要超过对人的道德的有限性的强调,但正面的东西还没有在绝望的背景中显示出来。上帝的问题也还没有直接出现。由它可以引向有神论,也可以引向无神论。这是夜的最深处,还看不见一点光亮,要看到光亮,还须再抬一点头。然而,无论如何,一种新型的思想者确实可以说就此诞生了,以后我们在卡夫卡、加谬、萨特等一些二十世纪的作家的作品中将不会对这种思考者类型(如局外人,恶心者、空心人、K等)感到陌生,但在十九世纪中叶,这种思想者的类型却是极其新颖的。考夫曼在其所编的《存在主义》一书中将这部作品列为首篇确实显示出他的洞见。
我们可以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表述过思想的人物分为三类:之一类是明显令人憎厌的人物,例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罪与罚》中极其庸俗和虚伪的卢辛,《群魔》中一个“革命小组”的头儿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拉基金等。 32 然而,这些人物的思想的特征与其说是承担思想,不如说是拒绝思想;与其说是表现出思想的丰富和活跃,不如说是表现出思想的贫乏和死亡。他们或者是拾人牙慧,引用流行思潮来为自己的利己行为辩护(如卢辛);或者是干脆拒绝对自己行为的任何反省,表现出一种极端的 *** (如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或者轻视思想理论,主要是作为一个活动家出现(如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可悲的盲目的,由于他们本身全然不透出反省的意向,他们也就不能吸引亮光而完全处在黑暗之中。有时他们也有瞬间的怀疑的闪亮,例如老卡拉马佐夫,但很快就被熄灭了。他们的思想往往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形式概括,即一种露骨的或时髦的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机会主义,这些思想明显是作者所反对的思想,表达这些思想的人只是形式上被包括在“思想性人物”之中,只是说出了一种见解,但他们并不是为了思想本身而思考,更不必说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思考,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有直接的为自己的行为和利益辩护的含义,因此,当后面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的一般特点时,他们是有理由被排除在外的。
另一类与之相对的思想性人物则可说是正面的、美好的人物,例如梅诗金公爵、阿辽沙、佐西马长老。他们所表述的思想看来是作者所赞成的思想。梅诗金的许多思想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述的,阿辽沙的话语不多,佐西马长老的临终遗言中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我们目前可能尚不易把握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也反映出一种心灵斗争的历程,但它们还是作为定论出现的。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物是否构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思想者类型,他们所表述的思想是否战胜或凌驾了其他思想而占据了一种支配地位?不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此愿,他说他在《 *** 》中是想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然而,正如他所承认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难的了,特别是现在。”33 许多评论者指出在梅诗金公爵身上分有耶稣基督的某些特征:如完全真诚而又十分软弱,充满怜悯等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是怎样引起嘲笑的一个人物形象啊!但是,也许在现时代,他就是这样的,只能是这样的。无论如何,在小说结尾时,他的思想不仅没有发生任何效力,他自己也重归“ *** ”状态这一点极其意味深长,但这里有些东西还是我们目前所不能把握、不易明白的。总之,就事实而言,这一思想并没有占据支配地位,它本身还极其柔弱。同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也曾想以阿辽沙为主人公,他在给当时重臣波别尔诺斯采夫的信中说自己写作“赞成与反对”一卷的主旨,是要通过后一卷“俄罗斯教士”佐西马长老的话来反驳这一卷中伊凡否认上帝的创造的渎神思想,34 但这一反驳是否成功,甚至是否足够有力呢?许多评论者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别尔嘉耶夫说:那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积极理论的佐西马与阿辽沙并不是他笔下更佳的人物,伊凡的形象要强得太多,说服力要高得太多。35 毛姆也明确地说反驳没有成功。“赞成与反对”那一卷是写得那样强劲有力,而驳斥的一卷却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些答非所问,对伊凡提出的指控尚未回应。36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拉思科里涅珂夫的新生可以做另一篇新小说的素材,又打算接着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续篇,写阿辽沙走向人间,乃至成为一个革命者,最后又重新回到修道院的经历。37 但这些计划并没有实现。这一类人物及其思想相对来说还显得单薄。即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活二十年,恐怕他也还是不能完成这一计划。一个人不可能预先完成时代所提出来的任务,甚至这永远不是时代所能提出的任务。
最后一类思想性人物就是那些处在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中的人物,我们也许可以把他们称之为“问题人物”。他们在思想性人物中所占数量最多,而且,他们不仅在作者的意愿上,也在事实上构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长篇的主角,有时甚至是违反作者的意愿而成为主角,例如拉思科里涅珂夫是《罪与罚》的主角,多尔戈鲁基是《少年》的主角,斯塔夫罗金等新一代虚无主义者渐渐取代斯捷潘等自由主义的老一代成为《群魔》的主角,伊凡渐渐超过阿辽沙而成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实际主角。那新的一代在《 *** 》中也咄咄逼人。他们所表述的思想既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赞成的,又有他反对的思想。在这些人物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是拉思科里涅珂夫与伊凡。我们可以援引别尔嘉耶夫的一个比喻,把前一种正面人物称作“荷光者”,“荷光者”如梅诗金,阿辽沙趋向其他的人们;而把后一种被别人趋向的 “问题人物”称作“聚光者”,
“聚光者”是别人想去探测的人物,他们象一个谜,他们身上有浓重的阴影,但又有一束强光在他们身上打过,他们不像那些完全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剧情趋向于他们,他们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并继续吸引着光芒投向他们,如果说这两种人真正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类型,那么,这后一种思想者则更为突出,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构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思想者形象的主要类型。
我们也许可以再仔细看一看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如此独特的一个思想者的家族,尤其是作为提问者的主要思想者类型,这些思想者有些什么样的基本特点呢?
如前所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前西伯利亚时期”的作品中,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反省型的人物的雏形,但这些人物尚不足以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明确地区别于其他小说而构成另一种独特的类型,也尚不足以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世界经典的意义。38 富于意义的变化是发生在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是在妻子濒死的病床前写出了《地下室手记》,然后又失去了与之手足之情深厚并有共同事业的长兄米哈伊尔和朋友格里戈里耶夫。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中最不幸的一年。但也正是这一年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前后期的一个根本转折点。托马斯•曼说《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转折点,是他自身的一个突破。”39
在《地下室手记》之后的长篇小说——《罪与罚》、《 *** 》、《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主人公,甚至还包括一些次要人物就都是属于思想者类型的人物了。40 这些思想者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看来首先是他们的非功利性,他们不计算利害,不考虑得失,愿为自己的思想付出代价,愿为之受苦,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诚然,《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思科里涅珂夫杀死女高利贷者的一个直接动因是金钱的压力,是想发财而且马上发财,而《少年》的主人公多尔戈鲁基的思想也是一种发财的思想,而且是要发大财,即要成为一个象罗特希尔德那样的巨富。但那是怎样的一种发财的思想啊!拉思科里涅珂夫在拿到杀人劫来的钱财后几乎立即就丢弃了,而且把自己的钱送给玛尔美拉陀夫一家;多尔戈鲁基在陈述了他的发财思想之后,在他后来的全部行动中不再见对如何实现他的发财梦有任何的实际举措。而在他的陈述中,他也声明他的要成为罗特希尔德决非是为了物质享受,说如果那样的话,“思想”的全部魅力,它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将会消失,41 伊凡•卡拉马佐夫也是“不需要百万家私而需要解决思想问题的那种人。”他们实际上是把那思想本身看得远比它们要给自己带来的效果、好处更为重要得多。拉思科里涅珂夫后来承认他实际上只是想“试一试”他的理论,他可能仍然是一个自我主义者,但却不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自我主义者,他仍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思想、想弄清楚、想验证自己的思想,他说:
“…… *** 那件事时,索尼亚,我想的并不是钱。我与其说是想钱,还不如说是想别的东西……现在我全晓得了……了解我吧!或许我决不会再犯谋杀罪了。我想弄清楚别的事情,正是别的事情在引诱我。那时我想迅速地弄清楚,究竟我象别人一样是虱子呢,还是人。究竟我能不能越过障碍,究竟我敢不敢弯腰拾起来,究竟我是不是个发抖的畜生,究竟我有没有权利……”
“……听着:我那时往那个老太婆家去,我只是去试一试……你可以相信这句话!”42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那些之一等的思想者几乎全是如此,全是为了思想本身而并非是为了思想所带来的利益而思考,这里且不谈那些正面的人物如梅诗金、阿辽沙、佐西马长老,那些矛盾的,乃至否定的形象如《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也是一样,甚至他们与其说是要为自己牟利,不如说是戕害自己。欧洲的评论者更容易注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类人物与欧洲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根本区别,茨威格曾经写道:在欧洲每年要出五万部的书,都是教人怎样发财,怎样成功,怎样得到快乐,怎样赢得朋友……,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却全不类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的基本品质是他们的反资产阶级,不追求小市民的幸福。 43 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些思想者不仅不是世俗的成功者,甚至差不多都是失败者。44 他们是罪人、囚犯、自杀者、发疯者、病人、 *** ……甚至连几被视作圣人的佐西马长老的尸体也没有出现奇迹,乃至比常人更快地腐烂发臭。
巴赫金也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作为思想者的人物的“绝对无私”,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主要人物,作为思想的人,是绝对非利己的,因为思想确实支配了深藏在他们身上的个性的核心。这种无私,不是他们作为描绘对象的个性特点,也不是对他们行为的外在评价;这种无私表现出他们真正生活于思想的领域,“思想性”和“无私”在此几乎成了同义语。在这个意义上,杀死并抢掠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拉思科里涅珂夫是绝对无私的; *** 索尼娅是绝对无私的;杀父的同谋者伊凡是绝对无私的。还有《少年》的思想,即要成为罗特希里德的思想,也是绝对无私的。45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经常被置身于一种极具悲剧性的情节之中,浮沉于一个凶险的世界中,处在一种边缘处中接受考验。伊万诺夫因之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称之为“悲剧小说”,格罗斯曼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惊险小说的联系,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体裁与古代狂欢式的梅尼普体的渊源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往往都导向一个大灾难,导向一个悲惨的结局,导向凶杀或者自杀。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就决不从容,决不诗情画意,而是常常被逼着尖锐、坦率地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是在濒临罪恶、疯狂或死亡的边缘说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总是充满危机,隐含杀气,气氛凶险,随时有可能发生最不可预测、最残忍的罪行。其思想者在这种罪孽、悲剧的气氛中也就有了一种深深的痛苦、紧张和不安。他们深深地为自己或他人犯下或可能犯下的罪孽感到痛苦,拉思科里涅珂夫为自己杀人感到痛苦,伊凡则为一种“思想的弑父罪”感到痛苦,梅诗金为他看到的所有罪行感到痛苦,佐西马预感到可能发生的罪行而突然向米卡跪下。这里尤其深重的是一种道德的痛苦,是因人的罪恶感到的绝望和悲伤。这种极度紧张不安的特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已见端倪,而在他后期小说的思想者身上更有充分淋漓的表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还有一种生长性,或者说未完成性,甚至于是:一种永远的未完成性。有时好象达到了一个终点,但这终点很快又变为新的起点。这一特点甚至具体表现在思想的主人公的年龄上,他们只是年青人,或者都有点孩子气,连老一代的自由主义者斯捷潘也是孩子气十足。而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者队伍里,还有特别的一个亚类:这就是一些“少年思想者”。例如《 *** 》中的伊波利特、郭立亚,《少年》的主角多尔戈鲁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柯里亚、丽莎。这些少年往往敏感而自尊,颖悟而早熟,内心世界丰富多变,不可遏止地追求真理而又经常动摇不定,他们也不计功利,不计牺牲,极想行善但又常常做出蠢事来。他们也可以说是一些“问题少年”,当然主要是思想上而不是行为上的“问题少年”。他们也都极其珍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虽然这些思想有的只是听来的流行意见。这类“少年思想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在其他作家笔下很少见到的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思想者还常常把思想的逻辑推到极端,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基里洛夫,他纯粹是为了一种思想,为了一个问题而自杀的,他的自杀经过了长久的、甚至十分冷静的思考,他觉得不能够同时存有两种不相容的思想,为了思想逻辑的彻底性,他必须自杀,这里容不得半点的妥协、怯懦、温情和留恋。
这些思想者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他们的反省性,是他们与活动家形成的鲜明对照。他们不是那种一往无前的人,不是那种看准了就直奔目标、一无反顾的人,活动家的思考常常只是要将这种思考迅速变为结论,又用这种结论作为采取行动的理由或者事后解释自己行动的籍口。他们要把思想作为行动的武器或成功的利器,作为制胜的法宝,实际上,他们更喜欢理论、主义而不是思想。而思想者总要不断停下来思考:疑惑、犹豫、惶惑、忏悔、自责、反省……他们常常不仅为思想痛苦,为思想而病,甚至死于思想。他们的思想变成理论,可能会成为别人手里杀人的利器,如波费利指出拉思科里涅珂夫的理论能杀人,而斯麦尔佳科夫则径直运用了伊凡•卡拉马佐夫的理论来杀人,而他们自己却杀不了人,他们或者下不了手,或相当偶然地杀了人立刻陷入极度痛苦之中而不得不自首,这些思想的主人常常只会因这些思想伤害或杀死自己。
而且,这些思想者有时不仅似乎失去了行动或者说坚持行动的能力,糟糕的是他们似乎还是有意地无所事事。当然,这里的一个现成理由是他们要腾出时间来进行思考,思想本身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成了他们唯一值得尝试的事业,而不管其成败利害。他们中有些人我们根本不知其生活来源,有些坦然接受别人的施惠,有些无疑是在穷困中,却仍然在饿着肚子思考。他们似乎只是靠思想活着,生计及其发达问题对他们不是重要的,发财成为他们思想的内容甚至理想似乎只是时代的一个印迹,提供给他们思考的材料,如若换一个时代,换一些问题,他们也仍然会紧张地思考,会通过这些问题直溯根本。他们似乎生来就是思想者,少年多尔戈鲁基如此说到思想对于他的意义,他如何珍重自己的思想,即便那思想有时把他拖入恶行,并且肯定会拖入孤独:
在“我的思想”里包含着一些我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除了我以外,我不愿让任何人去解决它们。最近两年来我甚至不再看书,怕看到不利于我的“思想”的、会使我感到震惊的篇幅。……
思想差不多总是要在隐蔽与孤独状态中成长,尽管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诉说和对话,但它们必须先在孤独中孕育。在思想者看来,思想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同样是这位抱有发财梦的少年说:“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51 思想常常带来苦恼,也带来匮乏,那不是给个人带来物质利益,使人在尘世成功的思想,但思想在他们眼里仍然至为重要,它高于快乐,高于温饱。但伟大的思想却使人苦恼了。
“有思想的人活得很苦恼,而没有思想的人却活得始终很愉快。”这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些思想者似乎在人类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族。他们一是区别于不去想这些事的普通人,一是区别于一心想成功的活动家。他们都暗暗怀着某种伟大的孤独的痛苦,不会有很多人理解他们,而他们自身内部也有激烈的争论,他们甚至不断地在和自己争论,毫不计较功利和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不会在社会上产生效果,包括产生负面的后果。
这些思想不仅不能给思想者带来好处,甚至可说是极其伤人的。常常还是致人死命的。我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总是看见死亡,总是看见谋杀和自杀,思想真是要命的东西。《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情节上都是围绕着几个
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沙皇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出现了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等铁腕沙皇,也有伊凡六世、彼得三世譹样的短命皇帝,横死苏俄刀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终结了沙皇帝国的使命。
罗曼诺夫王朝开拓了俄罗斯的疆域,建立了强大了海军舰队,拓展了海权,把被欧洲一直鄙视为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带进了欧洲的大门。
1、米哈伊尔 罗曼诺夫(1596-1645),罗曼诺夫之一位沙皇,在位时间:1613-1645。
米哈伊尔于1624年同多尔哥卢基大公的女儿成婚,婚后不到三个月,皇后因病而亡。1626年,米哈伊尔再度结婚,生有七女三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一子一女。
米哈伊尔在位期间,对内积极平定俄罗斯内乱,对外通过谈判与瑞典在1617年签订合约,瑞典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等五座城市归还给了俄罗斯。但是作为交换,俄罗斯被迫将环绕芬兰湾的亚姆、伊万城等五座城市割让给瑞典,实际上是切断了俄罗斯通向波罗的海的通道,失去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米哈伊尔性格懦弱,实际大权掌控在大贵族手中,米哈伊尔于1645年7月23日去世,长子阿列克谢即位。
2、阿列克谢 米哈伊洛维奇 罗曼诺夫(1629-1676), 史称阿列克谢一世,在位时间:1645-1676
彼时的俄罗斯可谓四面楚歌,北方是强敌瑞典,控制着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商道;西方是波兰和立陶宛,时刻威胁着莫斯科;西南是拥有哥萨克骑兵的波兰藩属国——乌克兰;南面是时不时地侵入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
阿列克谢一世与之一任妻子生有十三个子女,存活下来的有长女 索菲亚 阿列克谢耶夫娜 ,三子 费多尔 阿列克谢耶维奇 ,五子 伊凡五世 阿列克谢耶维奇 。与第二位妻子生有一子,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 ,即后来的 彼得大帝 。
1676年,阿列克谢一世病逝,长子费多尔 阿列克谢耶维奇继位。
3、费多尔 阿列克谢耶维奇(1661年-1682年),在位时间:1676年-1682年。史称费奥多尔三世。
费奥多尔三世继位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为日后彼得一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费奥尔多三世体弱多病,两任妻子均未有子嗣。1682年费奥尔多病逝,阿列克谢一世第二任妻子纳雷什金家族推其同父异母弟彼得为沙皇,其同母姐姐索菲亚公主率领近卫军发动政变,推其五弟伊凡五世与彼得一世并立沙皇。此后召开的全俄缙绅会议确认伊凡五世为之一沙皇,彼得一世为第二沙皇,索菲亚公主摄政。
至此,罗曼诺夫王朝进入动荡与辉煌并存的时代。
4、伊凡五世 阿列克谢耶维奇(1666-1696),在位时间(1682-1696),史称伊凡五世。
伊凡五世病弱低能,共同执政的彼得一世年幼势弱,权力掌握在摄政王索菲亚公主手中。伊凡五世生有五个女儿,两个夭折,三女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四女安娜·伊凡诺夫娜、五女普拉斯科维亚·伊万诺夫娜均长大成人,并在罗曼诺夫王朝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姓名 出生时间 毕业学校 军衔 军职 阵亡时间 阵亡地点
卡尔贝舍夫 1880年出生 西伯利亚武备学校 苏联工程兵中将苏联工程兵负责人 1945.2.18 奥地利毛特森灭绝营被折磨至死
科佩茨 苏联空军中将 苏联西方面军空军司令员 1941年6月23日因所部损失殆尽而自杀
巴甫洛夫 1897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大将 苏联西方方面军司令1941年7月 因战败而被斯大林处决
格里哥里也夫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西方方面军通讯主任1941年7月 因战败而被斯大林处决
克里奇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西方方面军炮兵主任 1941年7月因战败而被斯大林处决
克因莫夫斯基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西方方面军参谋长1941年7月 因战败而被斯大林处决
扎勃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第49机械化旅旅长 1943年08月08日在奥尔科夫阵亡
鲍金 1900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外高加索方面军参谋长 1942.11.02 在奥尔忠尼启则遭空袭身亡
瓦舒金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1年6月00日在边境交战失利后自杀
尼基金 苏联骑兵少将 苏联第6骑兵军军长 1941年06月25日在边境交战时阵亡
孔德鲁谢夫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第22机械化军军长 1941.6.24在边境交战中牺牲
科诺欣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17步兵军副军长 1941年06月00日在边境交战中阵亡
米沙宁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第12坦克师师长 1941年06月29日在边境交战中阵亡
哈斯卡列夫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第6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06月27日在边境交战中阵亡
阿帕纳先科 1890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大将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员 1943年8月 在别尔哥罗德阵亡
波尔宾 1905年出生于苏联 奥伦保军事飞行员学校 苏联空军中将苏联轰炸航空兵之一军军长 1945年2月在布拉格战役中因飞机被击落而阵亡
彼得罗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50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10月00日在布良斯克战役中阵亡
卡尔马偌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62步兵军军长 1941年08月26日在大卢基战役中阵亡
马尔科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51步兵军军长 1941年08月26日在大卢基战役中阵亡
叶尔沙科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22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08月26日在大卢基战役中阵亡
波格列鲍夫 苏联骑兵少将 苏联近卫第115骑兵师师长 1942年07月29日在大马尔提诺夫卡阵亡
罗曼诺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陆军第172步兵师师长 1943年在敌后被俘遇害
普希金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第23坦克军军长 1944年03月11日在第二次突击中遭空袭身亡
彼得罗夫斯基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65步兵军军长 1941年08月00日在第聂伯河战役中阵亡
济金 1896年出生于苏联 高级步兵向学校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近卫第4集团军司令员 1943.09.27 在第聂伯河战役中阵亡
古罗夫 1901年出生 苏联红军步兵学校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南方方面军军事委员 1943.9.25 在顿涅茨克的战斗中阵亡
阿尼索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57集团军参谋长 1942年5月23日在哈尔科夫阵亡
科斯坚科 1896年出生于苏联 骑兵训练班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 1942.5.26 在哈尔科夫阵亡
科普佐夫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第15坦克军军长 1943年03月18日在哈尔科夫阵亡
基尔波诺斯 1892年出生于苏联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上将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 1941年9月20日 在基辅会战中阵亡
布兰克 苏联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步兵第15军军长 1941年8月在基辅会战中阵亡
叶菲莫列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33集团军司令员 1942年4月在杰斯纳河沿岸阵亡
鲍勃金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战役集群司令员 1942年5月26日在进攻哈尔科夫阵亡
波德拉斯 1893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第57集团军司令员 1942.5.26 在进攻哈尔科夫阵亡
戈罗德尼扬斯基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6集团军司令员 1942年5月26日在进攻哈尔科夫阵亡
卡恰洛夫 1890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第28集团军司令员 1941.8.4 在进攻耶尔尼亚时阵亡
克拉夫琴科 1912年出生 卡恰军事飞行员学校 苏联空军中将大本营突击航空兵群司令员 1943年2月23日 在空战中阵亡
古尔基耶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308步兵师师长 1943年08月02日在库尔斯克会战中阵亡
乌先科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343步兵师师长 1943年00月00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触雷身亡
巴秋克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近卫第79步兵师师长 1943年07月20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阵亡
祖班诺夫 苏联炮兵少将 苏联炮兵集群司令员 1943年09月00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阵亡
沃洛赫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第1机械化军军长 1943年07月23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阵亡
哈里东偌夫 1899年出生于苏联 总参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第6集团军司令 1943.5.28 在库尔斯克阵亡
普申尼科夫 1895年出生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3集团军司令员 1941.12.28在列宁格勒战役中阵亡
科恩特鲁雪夫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第22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06月26日在卢克茨阵亡
科罗勃科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4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08月00日在明斯克战役中临阵脱逃而被处决
科索布茨基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41步兵军军长 1941年08月00日在明斯克战役中临阵脱逃而被处决
弗拉托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13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07月09日在明斯克战役中阵亡
阿什柳斯廷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第13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07月09日在明斯克战役中阵亡
费季科 1897年出生 红军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大将 苏联之一副国防委员1939.2.26 在莫斯科被错杀
潘菲洛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近卫第8师师长 1941.11.18在莫斯科战役中阵亡
多瓦托尔 1903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骑兵少将苏联近卫第2骑兵军军长 1942年01月 在莫斯科战役中阵亡
加马尔尼克 苏联陆军上将 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 1937 在莫斯科自杀
科托夫 苏联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近卫第6步兵军军长 1944年11月7日在尼什公路上被美军飞机误炸身亡
阿布拉莫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47集团军军事委员 1942年08月26日在诺沃罗夫斯克阵亡
彼得罗夫斯基 1902年出生 工农红军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 *** 司令员 1941.8.17 在日洛宾阵亡
伊万诺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42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09月08日在施吕瑟而堡战役中阵亡
霍罗什欣 苏联海军少将 苏联伏尔加区舰队副司令 1942年08月01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阵亡
贝斯特罗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7步兵军政委 1942年10月25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阵亡
若卢杰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37步兵师师长 1942年09月00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阵亡
戈拉兹科夫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近卫第35坦克师师长 1942年09月28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阵亡
叶沙科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20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10月00日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阵亡
彼得罗夫 苏联装甲兵少将 苏联第17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07月00日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阵亡
米库舍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41步兵师师长 1941年9月5日在苏德边境阵亡
苏希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124步兵师师长 1941年7月5日在苏德边境阵亡
弗拉索夫 1900年出生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员 1946年在苏联被处决
列谢利泽 1903年出生 格鲁吉亚联合军事学校 苏联陆军上将苏联第18集团军司令员 1944年2月 在苏联阵亡
克拉夫琴科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陆军步兵第324步兵师师长 1943.2在苏希尼奇阵亡
奥古尔佐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10坦克师师长 1941年8月在托马舒夫战役中阵亡
列瓦绍夫 苏联空降兵少将 苏联第4空降军军长 1942年01月06日在维亚济马空降战中因座机被击落而阵亡
罗西莫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33集团军炮兵主任 1942年4月在维亚济马战役中阵亡
吉尔诺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19集团军司令员 1941年07月00日在维亚济马战役中阵亡
叶夫列莫夫 1897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副司令员 1942年4月 在维亚济马战役中阵亡
波列欣 苏联骑兵少将 苏联第4骑兵师政委 1941年10月00日在维亚济马战役中阵亡
利久科夫 1900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员 1942年7月25日 在沃罗涅日阵亡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基辅炮兵学校 苏联陆军大将苏联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 1945年2月18日 在乌克兰牺牲
瓦杜丁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大将 苏联乌克兰之一方面军司令1944年4月18日 在乌克兰牺牲
鲁德涅夫 1899年出生 列宁政治学院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某游击兵团政委1943.8.4 在乌克兰牺牲
尼基谢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第5集团军军事委员 1941年08月00日在乌克兰阵亡
霍缅科 1899年出生于苏联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第44集团军司令员 1943.11.9 在乌克兰阵亡
图皮科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西南方面军参谋长 1941年9月20日在西南方面军突围时阵亡
皮萨列夫斯基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5集团军参谋长 1941年9月20日在西南方面军突围时阵亡
斯米尔诺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第18集团军司令员 1941.10.7在亚速海会战中阵亡
列斯捷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西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41年11月在伊斯特拉阵亡
雷科夫 苏联陆军中将 苏联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1年9月00日在战斗中被俘后遇害
瓦西里耶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某集团军军事委员 1943年00月00日在战斗中死于德国狙击手
布尔米斯坚科 1902年出生 莫斯科新闻学校 苏联陆军少将苏联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1.9.9 在战斗中牺牲
阿尔申采夫 苏联陆军少将 苏联近卫第11步兵军军长 1944年01月15日在战斗中遭炮击身亡
沃洛赫 苏联装甲兵中将 苏联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装甲兵司令员1944年08月22日 在战斗中阵亡
科尔尊 1892年出生 伏龙芝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中将苏联陆军第47集团军司令员 1943.9.16 在战斗中阵亡
马采伊利克 1895年出生 苏联工农红军军事学院 苏联陆军少将苏联陆军第9集团军参谋长 1942年 阵亡 评论这张
转发至你邮箱
1、父亲:彼什科夫
一个老实本分的手工业者。
2、母亲
一个善良的下层妇女,经常挨继父打。
3、继父
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毒打妻子。
4、外祖父:卡希林
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阶层,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剥削手下的工人。
5、外祖母:伊凡诺夫娜
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经常给阿廖沙讲故事。
6、两个舅舅:大舅舅米哈伊尔,小舅舅雅科夫
凶狠,残暴、自私自利。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
7、舅母:纳塔利亚
8、两位表哥:萨沙
沉默不语,忧郁的人,逆来顺受,麻木不仁。
9、伙伴:茨冈
是个被遗弃的孩子,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这是导致他悲惨的下场的原因。
扩展资料
《童年》的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之一部 。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年
女排教练郎平有没有逝世郎平没有逝世,还活的好好的。郎平出...
世界羽联2023年赛程表2023羽毛球比赛赛程如下:20...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乒乓球世界冠军女结婚孙颖莎的丈夫揭秘中...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14世界杯冠军的赔率2014年德国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世界杯足球赛2022,2022年世界杯中国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