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浙江(大明王朝1566浙江大案真相)

2023-01-15 2:50:52 体育资讯 sbotpo

《大明王朝1566》讲述了什么历史故事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大明王朝1566 (2007)》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pwd=8xqa

提取码:8xqa  

《大明王朝1566》

经好友推荐,来《大明王朝1566》看一看,这确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自2015年的《琅琊榜》以来后,这是我5年来第一次看电视剧。看完后,意犹未尽。全剧看得精彩,不时令人拍案叫绝,不时有泪潸然落下。

《大明王朝1566》是一本书,也制成了剧。很多人说看不懂剧可以去看书,因为书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可以为读者释疑解惑。我看了一下书籍,觉得还是看剧好,看剧轻松,最主要是这部剧的演员个个都是实力派,看得让人好生欢喜。这部《大明王朝》,看完了全剧的我认为,该剧是以一个“苦”字贯穿了始终,承“责任”二字之重走完的整部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辛酸艰苦,同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担当。

帝王之苦,我们来看嘉靖。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身为臣民之父,担的是天下人的家长。做一代明君实非易事,而君王为天下之主,一旦有差错可能祸及的就是百万黎明百姓,就要留骂名于后世。嘉靖身为君王身为君王,不愿过多问政,一心只想修仙,所以他需要用人,如严嵩严世蕃等。大权加于身,时间长了,便有贪腐。掌天下之权,继而贪腐天下财。嘉靖深谙“水至清则无鱼”之理,这造就了他极其善于平衡忠奸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被逼出来的无奈。嘉靖年间,严党掌政二十多年,尽管贪腐,但很多事嘉靖也只能交给他们来做,开始他们也做的很好。例如严嵩举荐的胡宗宪,在浙江一带的抗倭,这功劳是无法掩盖的。而到了后来,严党结党营私人数太多,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嘉靖志不在治国,而在于修仙,以致很多事情他只能通过平衡臣子去平衡国家。嘉靖聪明而且智慧,若非志不在国,恐怕这嘉靖年又是一个国运昌盛的传奇年代。同为君王,我想到了他的子孙朱由校,本来一心只想做个好木匠,却可怜生在了帝王家。嘉靖也是一个想撂挑子的君王,但同时又不愿意当一个昏君。可能嘉靖适合做一个道士,仙风道骨,一心修仙,不问世事。而朱由检,专心做一个木匠,或成名匠,一生也快乐。

嘉靖之苦,苦在生而为王,别无他选。

臣子之苦,我们来看海瑞。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是这部剧中最惨最苦之人,没有之一。和嘉靖的生而为王不一样,作为臣子,是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的。海瑞选择了做官,而且要做一名好官。大明当时已是浊浊之势,海瑞选择走这条路,注定是一路崎岖,满地荆棘。

剧中的海瑞四岁丧父,三十五岁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 南平 教谕,四十八岁因谭纶举荐任浙江 淳安 知县,由此开始了他与明朝大奸大恶争斗的传奇一生。剧中的他,一生无子,但有一女,其名阿囡。后任江西兴国知县之时,忙于政事,她的女儿不慎掉入河中,无人及时搭救,溺水而亡。她妻子受到打击太大,导致当时腹中的孩儿也没了。在名医李时珍开出药方后,妻子好不容易再次怀上了孩子。结果妻子难产,时间恰逢海瑞因《治安疏》而入狱,海瑞是罪臣,当妻子要生孩子难产的时候,没有医生愿意接生,结果妻子和孩子都没保住。于是剧中的海瑞,*的女儿被淹死,另外两个孩儿腹死胎中,妻子也难产而死。说一句冒犯的话,谁做了他的妻子孩儿,真的是倒了十八辈子的大霉。与之相反的,是海瑞管辖的百姓,可能是大明朝是最幸福的百姓了。剧中嘉靖送了海瑞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潜台词“但为民也”。这八个字就是海瑞一生的写照。

一代名臣海瑞,廉洁一生,不畏权贵,只求为天下百姓争一分权益,让人敬佩;海瑞写出的天下第一疏--《治安疏》,写出了大明王朝的铮铮铁骨,这份耿直和勇气,让人仰视。我未曾为官,也没有胸怀天下的气魄,只有小家的情怀。不敢妄谈伟人,但从丈夫和父亲的角度来看,海瑞是有愧于家人的。尽管那个年代或许风气如此,无关对错,但还是难以接受。海瑞的女儿阿囡,是全剧我最喜欢的角色,没有之一。哪怕是聪慧可爱的小万历也比不上。因为她的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她非常可爱乖巧,她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最纯的花(第十八集的第三十分钟到第三十五分钟)。但愿海瑞的家人,来生能生于平凡安于平凡,这便是*的幸福了。

海瑞之苦,苦在君王辜负,更苦在家人。

宦官之苦,我们来看杨公公。杨金水,人称杨公公,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剧中浙江贪污大案的关键人物。这一个角色是王劲松先生主演的。王劲松先生在这部剧里面的演出水平,我想用“炫技”来形容。宦官,是直接听命于圣上。在外面是无比威风,见官大三级;可是在上司的眼里,就是一条狗。你是否能得势,基本取决于你有多听话。延伸而去,郑泌昌何茂才这一类贪官也是如此:“无骨之人”,得势时如得天下,失势时某种程度上当真是连狗都不如,命贱如草芥。时至今日,为人当有三分傲气,七分骨气,这样在落魄之际,才能坦然面对。

杨公公的苦,是苦在“奴才”二字。

商人之苦,我们来看沈一石。沈一石是在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浙江首富织造局官商,由赵立新扮演。

沈一石初露面是素衣青衫,瘦削如弓,两眼精光。剧中的沈一石纵横官商场二十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面面俱到。他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芸娘,送给顶头上司杨公公。女子伺候公公,当时叫对食。

沈一石私下伙同浙江按察使郑泌昌、布政使何茂才,献计坑害新来的钦差大臣杭州知府高翰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兼施逼得清高自居的高翰文就范。短短一日之间,便将高翰文从不愿签字去贱买百姓农田,逼得无奈而同意贱买百姓田地,最后气急攻心,当堂晕倒。沈一石这厮洞察人心后,以雷霆手段步步紧逼高翰文就范,这一段将沈一石的儒家才情、心机奸猾、狠心霸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后沈一石联合郑泌昌何茂才用朝廷织造局的名义,去贱买灾民的农田。中途遇到了海瑞这个硬茬,沈一石于是便摇身一变从贱买良民农田的奸商变成为君王解忧的良人,把贱买农田的粮食说成是帮皇上赈难民的救命粮。这一出好戏,沈一石自导自演,把朝廷上下当猴耍。拿粮贱买百姓良田,若成了,便是把国策“改稻为桑”落到了实处;若不成,摇身一变是替皇上赈灾,传颂盛名。只这一个举动,就将大明朝的皇帝、内阁还有司礼监这三座*的山玩弄于股掌之间。可最后,就算绝顶聪明如沈一石,也终是落得个抄家的下场。“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注意,要么打商人的注意”,百姓是保住了,可他自己保不了了。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这段文字为沈一石的这一生画上了句号,同时还为剧中后半段的“倒严”埋下了伏笔。沈一石为朝廷织丝绸二十年,战战兢兢,浙江第一富商最后的家财竟不及当时的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沈一石以一个“苦”字贯穿了一生,既为朝廷,又顾贪官,为商苦;心为芸娘,爱而不得,为爱也苦。为商却有儒雅之才、精通音律,可也只得自己独赏独伤。

沈一石之苦,是苦在生不逢时。

众生皆苦,幸得生于盛世。然因责任在身,众人应苦,且乐。嘉靖虽苦,但不至于昏庸;海瑞虽苦,但留名于万世;杨金水虽苦,但避劫难而存于世;沈一石虽苦,但成全了所爱之人。人活一生,不可虚度,且歌且行且回味。

《大明王朝1566》,不愧是豆瓣评分国剧榜首。

大明王朝1566浙江(大明王朝1566浙江大案真相) 第1张

大明王朝1566那个沈一石的帐薄不是被那两个坏人烧了吗

是的,虽然被烧了,其实沈一石准备了两套账册,一套给了巡抚衙门,被郑何二人烧了,一套给了织造局,被杨金水送进了京城。 

沈一石是在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浙江首富织造局官商,由赵立新扮演。导演张黎,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富甲一方、行贿敛财的反面角色。他眉清目秀、谈吐不凡,富甲一方、行贿敛财,结局却悲凉、情无所归。

人物经历

《大明王朝1566》中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尽显一时之风光。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北邙。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沈一石最终一把大火焚毁了宅子,也焚毁了自己。临死前寄以此诗说明他内心的怨恨是很深的。

《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浙江的农民不愿意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这个重大项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当时政府的执行力,导致错过了*时间。

官府的公信力严重不足

农民作为大明帝国生态圈里食物链的*层,吃官府的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即使官府好好宣传,好好做思想工作,农民就能信了衙门里的各级老爷么?第一个疑惑就是:今年我听你话改稻为桑了,你说的三年免税那些政策不兑现怎么办?事实上,后来的赵贞吉不就是因为财政紧张,坦然的推翻政府承诺,只是轻轻巧巧的一句“再苦一苦百姓吧”就交代了么?海瑞据理力争有用么?那些衙役哪个不是如狼似虎的抢夺生丝?可见,那个年代的官府的公信力严重不足。

更大的问题是,不种稻子,我们吃什么?大明帝国给出的答案是:从外省,特别是两湖和江西调拨粮食过来,敞开给你们供应!如果你是农民,这个理由你会信服么?你可能会大胆的问一句,如果真的有这么多的粮食,那为什么不在两湖和江西改稻为桑,折腾我干什么!事实上,浙江最后的改稻为桑几乎在全省无法通行,仅仅是靠毁堤堰田才在九个县打开了局面,所以规模不大。如果真的象严党那么胡搞,粮食问题未必能解决。

其他的问题就更多,这些问题,如果你是农民你会答应么?

农民的思想保守,眼界有限,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官府并没有给这个时间。

历史上,随着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挖出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涌来,刺激了江浙一带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导致桑田和茶场成为主流,粮食反而不足,真的需要从两湖和江西调运了。不过那也是因为大批的地主富农在看到身边致富的榜样之后的纷纷效仿,而不是官府强力逼迫或严密组织。

农民再保守,再愚蠢,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真的不折不扣的兑现政策承诺,再给足3年的时间,让浙江诞生一片因种桑而致富的榜样,我想,不用你出动兵马来践踏秧田,也不要你挖空心思毁堤堰田,老百姓自己就轰轰烈烈的改稻为桑了。那个时候,反而需要你给大家的致富热情泼几盆冷水,避免真的爆发粮食危机,也避免因为市场剧烈波动,被西洋人偷割了老爷的韭菜。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听我杨角风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马宁远,用一句话来给他定性,他就是:

天下第一罪人,知不可为,偏偏就为之了!

一、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员,甚至于他最后的赴死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大义凛然,有些微的感动。用杨金水的话来讲,对马宁远的评价是“肯干事、认上司”。

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虽说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执行,至少在马宁远看来是这样的。

国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马宁远指挥士兵骑马踏苗时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份,这期间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推行政策。也就是说,马宁远并没有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地逼大家改稻为桑,而是经历了一些过程的。

剧中他自己对着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尝试过推行,为了逼着老百姓改种桑田,甚至于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并不是为了后来的毁堤淹田,而是为了不放水,让老百姓无法种植水稻,但老百姓还是种了。

马宁远一心想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为桑在马宁远等人的推动下,不用纵马踏苗,也不用毁堤淹田,就能顺利推行,那么这份功劳里面,必然有马宁远的一份。

马宁远是举人出身,祖上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二、

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拦纵马踏苗时,马宁远并没有退缩,即使常伯熙建议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马宁远却大喝一声:

“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他能说出这句话,也代表他并不是奸诈小人,而是敢作敢当的莽夫,为什么说他是莽夫呢?

改稻为桑国策是朝廷下给浙江的,真正的负责人是胡宗宪,马宁远是他小弟,自然要首当其冲。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说动胡宗宪,派了一些兵协助马宁远推行国策,在这个基础上,马宁远却干了一件蠢事——纵马踏苗。

作为胡宗宪的忠实拥护者,政策推行了三个多月,还是这个鸟样子,马宁远不可能不知道胡宗宪对待改稻为桑的态度。后来戚继光前来调走了兵士就说明了一切,没有胡宗宪的授意,戚继光也不敢贸然调走兵士。关键是戚继光调兵时马宁远说的话,暴露出,他就是一个莽夫。

我们看看踏苗现场他的几句神语录:

当齐大柱拦着骑马士兵被抓后,马宁远反问了一句:

“桑农为什么要带着稻农闹事?”

是啊 ,不仅马宁远疑惑,我们观众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马宁远脑袋瓜一转,马上就给齐大柱扣了一个罪名: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罪名不是能随便扣的,何茂才在给齐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还得坐实罪名,能做到自圆其说。而马宁远是张口就来,要么早就预谋好了,谁阻拦就给谁扣“通倭”的帽子,要么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联想到,这些闹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蛊惑。

三、

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面对齐大柱等人的阻拦,他直接就说了自己的底线: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如果说他把这个劲头用在为民请愿上,他的魄力并不比海瑞差,至少他坚定一件事,就会一直走到底: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在马宁远的潜意识中,改稻为桑必须推行,如果不推行,国库的亏空就补不上,国库亏空补不上,严嵩他们日子就不好过,严嵩日子不好过,就会怪罪胡宗宪不给力,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改稻为桑能推行成功,最起码,对胡宗宪来讲是好事!

即使在戚继光已经调走了兵,自己已经无军队押送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要把几百名“反民”带回杭州。这也说明,他从骨子里就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合理的,相反,他认为他这样做,很合理:

“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

戚继光都告诉他了,调令让他自己去上面问,他就应该明白胡宗宪是什么态度了,结果他仍然是压着几百个怒气冲冲地百姓回杭州,这就是个莽夫!

要想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莽,看懂了他为什么答应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干出毁堤淹田这等惨绝人寰之事,也就明白了。

四、

马宁远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他也不想去思考,因为他不是为下面的百姓服务,而是为上面的上司负责。

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绕过胡宗宪直接命令马宁远去毁堤淹田,他不是不知道此举的后果,事成之后,面对众人的恭维,他自己也说了:

“什么功臣,天下第一号罪人罢了……到时候砍头抄家,各位大人照看一下我的家人就是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不是莽,这是蠢!

很多人看不懂,马宁远这个人,既蠢又笨,胡宗宪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在自己下面任杭州知府?

这件事就是有力的解释,虽然毁堤淹田这种事胡宗宪不清楚,但胡宗宪肯定清楚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的为人,他们必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盘剥百姓,包括利用马宁远。

《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看过后都说这是给胡宗宪洗白,在杨角风看来,恰恰相反。作为严党的忠实骨干,一方大员,封疆大吏,管束下属正是其责任之一,底下的人这么胡作非为,他能不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会被牵连,所以他才养了一个愚忠的马宁远,为得也是有朝一日能替自己挡一枪。

胡宗宪是马宁远的上级,严嵩(严世蕃)是胡宗宪的上级,上级的上级下达的丧心病狂的命令,马宁远是接还是不接?

尤其是杨金水这句话:

“忠上司认主子是你的长处,但是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

五、

马宁远能答应毁堤淹田,正是出于对胡宗宪的理解,至少在他看来,胡宗宪是会无条件听从严嵩(严世蕃)的。

至少在这之前,胡宗宪所作所为都是按照严嵩(严世蕃)的意思来干的,不然他不会这么做。

毕竟脏活总得有人干,与其让上司参与进来,以后扯不清,不如自己瞒着他干,但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底线的:

“关口是那么多县被大水淹了以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来台。”

马宁远还是蠢,猛得一看他的底线好像是不死人,其实,他的底线是不能让胡宗宪下不了台!

他认为沈老板会拿足够的粮食赈灾,他以为这件事不会牵扯到胡宗宪,还能让他完成改稻为桑而受表扬,甚至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以为自己帮上司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这一生,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现在我终于有个报答部堂的机会了……”

胡宗宪气得扇了他一巴掌:

“自作聪明!”

马宁远回答一句:

“我不想瞒部堂……天下事有许多本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面对胡宗宪的抓狂,马宁远显然早就想好了对策:

“堤不是毁的,是属下们去年没有修好,才酿成了这场大灾。但愿淹了田以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施行,部堂大人不再夹在里面为难……”

这也说明马宁远其实知道改稻为桑难推行,他也知道胡宗宪是在左右为难,所以,才在正常推行不利的情况下,棋走险招,希望既能完成朝廷的任务,还能不让胡宗宪为难。

后来的胡宗宪确实采取了马宁远的做法,报的是河堤失修,而不是报的天灾,更不是报的人为毁堤。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马宁远其实是一伙人,都是为了上级,不得不委屈了下面,甚至是自己。

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当属天下第一罪人——马宁远的自评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